科普,融合教育中的“听”问题

  • 上海第四听障教育指导中心以专业技术为支撑,直面听障融合教育中出现的瓶颈和问题,助力听障学生在普校更好发展。

    上海第四听障教育指导中心围绕着“听”这个广泛的领域,推出了系列科普专题。

    我们答疑解惑,分享听力言语康复的知识和理念。

    我们关注实践,共享日常教学中积累的实用性操作方法。


    Q:什么是听力损失?

    听力是指人耳对声音的收集、感知的能力。医学文献中通常将听力损失定义为一种常见的感觉器官疾病,指听觉径路发生病变,听功能出现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特殊教育词典》中将听力损失定义为听觉器官不能感受到正常水平的声音强度的一种状态。在特殊教育学中,听力损失与“听力残疾”“听觉障碍”等术语时常通用。

    简单理解如果一个人的听功能出现下降,不如听力正常人听得好,则定义为患有听力损失。


    Q:怎样的听力算是正常呢?

    2021年WHO最新发布的听力损失分级标准中将正常听力规定为较好耳的听阈小于20分贝(dB),若听阈大于20dB则表示有听力损失。

    听阈:指能引起人耳听觉的最小声音强度,反映听觉感受器的灵敏程度,听阈越低说明听力越好,微小的声音也能听到。听阈可通过纯音测听获得。

    去医院测听力时,听力报告上标注的数值通常指的就是听阈。


    Q:听力损失就是耳聋吗?

    在很多人印象里,往往认为查出听力损失就说明耳朵“聋”了,就听不到声音了。虽然两者有关联,但并不代表所有听力损失的人都是聋人。广义的“聋”指听觉系统从感受器到中枢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所引起的各种听觉障碍。狭义的“聋”指听力损失较重者,即双耳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损失71dB以上。

    2021WHO最新发布的听力损失分级标准中,将听力损失从轻到重分为7个等级,听力损失越严重对听声音和沟通的影响也越大。